中庸麻雀史觀

第二十五章 ~ 花牌論

花牌相信是很早便有的存在,但是早期花牌的普及程度,就很難從史料中得知。

花牌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,但相信比較普遍的,是用八枚。 一般是「花牌」(梅蘭菊竹,以下稱「四花牌」以資識別)及「季節牌」(春夏秋冬), 也有的牌會用其他的四字詞語,例如「福祿壽喜」等,但作用一樣。 古典麻雀的花牌,基本上是加副,多為一隻加四副。 「正花」(與自己的風位吻合的花,例如南家的「蘭」與「夏」)的計法則有幾種變化, 有正花算八副,有算一番,也有較保守的,摸齊兩隻正花才算一番。¹ 摸齊四隻的「四花牌」,或是四隻的「季節牌」,也加一番。

花牌原本的意念是作為幸運的賞賜, 在古典麻雀裏,一隻花加四副是相當「和味」,摸到花牌絕對是好事, 筆者從未聽過古典麻雀會有「無花」這和種。 後來到了舊章,副點不計了,只有正花才加番,反之「無花」會加一番, 摸到「爛花」(偏花)便反而失去這一番,令到摸到花牌變得罰多於賞, 違反了花牌的本來概念。這奇怪的矛盾現象,相信又是「訛傳」作祟: 「無花」這一番大概是從「平和」訛傳而來。如果根據平和的本義, 是只得副底的最低分和牌,有花牌加了副便自然不算平和。 (這是按本義而言,後來平和的定義出現了各種改變,有些是容許花牌加副的。² ) 我們可以想像,有人本來拿著一手平和牌,但是卻摸到一隻花而失去了平和的一番, 便慨嘆不值;這時如果有一個初學者在觀戰,便可能誤解以為凡是無花便可以計一番, 不明白這一番是加給「平和」而不是「無花」。 另外又有些人採用「無花無字」等和種 ³, 這可能同是「平和」的訛傳,或是從「無花」發展過去,總之歸根究底都是訛傳。

花牌後來出現了不少變化,例如各種可以「搶」的花牌,及新章的「花和」等。

中庸「花牌」的用法

筆者同意花牌是可以增加麻雀的色彩與趣味的元素,所以不特別反對使用花牌, 但是如果花牌的分數太高便會影響造牌麻雀的競技性, 甚至變成單單搶快和的搶和麻雀,所以應該適當地抑制。另一方面, 既然花牌的作用是增加色彩與趣味,所以應該用一些有(傳統)色彩的算法, 如果只是平板地每隻花牌加固定分數,那用來也沒意思。

中庸麻雀想玩花牌,可以用標準的八隻花,即四張「四花牌」與四張「四季牌」。 花牌算作第11類和種,計法如下:

11.0 花牌

11.1.1  偏花 ﹕ 每張 2 分 
11.1.2  正花 ﹕ 每張 4 分 

11.2.1  齊四花 ﹕ 10 分 
11.2.2  齊四季 ﹕ 10 分 

這些和種可全部複合加計(不論系列)。也就是說,齊四張「四花」便可計:

10 (齊四花) + 4 (正花) + 2 + 2 + 2 (3張偏花) = 20分

若拿齊八張花牌,便共得40分。但當然與其他和種同樣,要和了牌才有得計。 (如果只用四隻花,則計法一樣,拿齊四隻花牌最高加20分。)

另外,有任何花牌便不算「雞和」,不加計雞和的1分。 「嶺上開花」只限於補槓,補花和牌不算。 (補槓時摸到花牌,接著補花時和牌的情形,也算嶺上開花。) 海底摸到花牌,便即時荒牌。

以上「偏花」算2分的計法,花牌佔了一定的比重,玩起來較刺激、色彩較濃。 如果只想略略體驗一下花牌的色彩,不想影響造牌麻雀的競技性的話, 可以將上表花牌的分數全部減半,即「偏花」算1分,這樣花牌的比重便會很輕。 另一方面,筆者不建議增加上表的分數。

古典麻雀的花牌

古典麻雀一隻花牌算四副,筆者覺得這是太大了(比較起嶺上開花、對對和等也只是四副), 這造成相當大的「隱藏副底」效果, 鼓勵搶和。4 如果要我打古典麻雀並用花牌,我會建議偏花二副、正花四副、齊四花再加一番, 這樣遊戲可有較佳平衡。一兩隻正花就加一番,我覺得太易了。


注:
1 : Millington, p.118
2 : Millington, p. 63, item #117 (a)
3 : Perlmen & Chan, p.48 & p.84
4 : Perlmen & Chan, p.49


前一章目錄下一章

© 2009 Alan KWAN Shiu Ho